保健酒和药酒以中医中药理论为基础,在酿酒过程中或在调配过程中加入了,以滋补养生为主,有保健强身作用。
药酒和保健酒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,保健酒是现代社会为规范用药范围和市场次序而设立的,是以滋补养生健体为主,对人们具有保健强身作用,既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,又有调节机体功能,并不以为目的饮料酒。同时它必须具备有三种属性:即食品属性;功能属性,具有特定的功能;非药品属性。
历史沿革
我国保健酒的发展历史悠久。早在殷商时代,除了“酒”,“醴”之外,还有“鬯”。“鬯”其实就是一种保健酒,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,加入郁金香草酿成的。
《汉书·食货志》中说:“酒,百药之长”;汉代许慎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醫,治病工也……从酉。”而“酉”古通假“酒”,古代“殹”字,上半部“医”与“殳”,指针装医袋、竹刀,古医以刀、针为主,而巫医盛世,自是加“巫”了。后来,酒被大量使用并被推崇,由是,“医”下,“巫”便为“酉”了。可见在古代酒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医方专书有几十种与保健酒相关。
汉之前,保健酒的制作通常是粮食与药材混合发酵。至汉代,药材的酒煎煮法和酒浸渍法开始出现。如《神农本草经》说:“药性有宜丸者,宜散者,宜水煮者,宜酒渍者”。用酒浸渍,一方面可以提高药材中的一些有效成分的溶出;另一方面,酒行药势,药效更佳,至今仍然有指导价值。东汉名医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中也记载有多例保健酒的制作方法。
唐宋时期,保健滋补酒越来越盛行,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《太平圣惠方》《圣济总录》《外台秘要》都收录了大量保健酒的配方和制法。
元明清时期,医药学得到了快速发展。保健酒在整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达到了更高的水平。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中即收集保健酒方约有200多个。其他如明代高濂的《遵生八笺》、明代朱棣等人的《普济方》、方贤的《奇效良方》、王肯堂的《证治准绳》、龚庭贤的《万病回春》、《寿世保元》、清代孙伟的《良朋汇集经验神方》、陶承熹的《惠直堂经民间验方》、项友清的《同寿录》、王孟英的《随息居饮食谱》等著作中均载有不少药酒配方。
时至今日我们所熟知的“延龄聚宝酒”“史国公药酒”“八珍酒”“长生固本酒”“延寿酒”“长春酒”“红颜酒”“参茸酒”“养神酒”“枸杞酒”等保健酒,仍在造福人类。
保健酒的功能和宜忌
保健酒中蕴藏了丰富的中医中药理念,是中医养生的生动实践,是酒与药的完美结合。所谓酒为“百药之长”,指酒不单单是一味很好的,还能帮助其它提高疗效。酒可以行药势,可以使药力外达于肌表,能通行血脉,借以引导到达的部位;酒还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,是一种良好的溶媒,从而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。据此,保健酒的功能可以分为两大类。
1)对症类
这类保健酒针对人体某一具体部位或范围,具有保健或缓解病症的作用,其功能和人群针对性明确,药材的配伍选择和配伍禁忌需要有医生的指导。常见的对症范围有心系、肝胆系、肺系、胃系、肾系、肢体经络系、骨伤、五官、妇科、外科等。
2)营养滋补类
这类保健酒通常以补气养血、滋阴、温肾补脾、健脾养胃、补心为目的,具有泛功能的特点,不针对特点部位或人群,性高。常见的功能有补益调养、延缓衰老、美容养颜、防病辟疫、条畅气机等。
保健酒在饮用禁忌上,一般妇女在怀孕期、哺乳期不宜使用药酒;在行经期,如果月经正常,也不宜用功效较强的药酒;年龄方面,年龄越大,则新陈代谢慢,服用量应减量。